伊斯兰历史圣地
巴比伦(Babylon)
巴比伦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,传说亚伯拉罕曾在那里被烧死。希伯来语称作“Babel”或“Bavel”,希腊语为“Babylon”,最初源于“Bab/- illu”乃至“Bab/- illim”,意为“神之门”。巴比伦的遗址现位于幼发拉底河畔,靠近今伊拉克的希拉(Hillah),距巴格达南88公里。其文明区域延伸至从巴格达至波斯湾的南部美索不达米亚,一直是苏美尔人、闪米特人(亚卡德人)、亚述人及巴比伦人的斗争之地。
圣地(Holy Land)
巴勒斯坦圣地,众先知的出生地与以色列子民的应许之地。古兰经提及唯有此地被明定为圣地(麦义达/5:21;塔哈/20:12;纳扎特/79:16),同时其各区域被称为受祝福之地(阿拉夫/7:137;以色列夜行章/17:1;先知们/21:71,81;谴责章/28:30;苏巴/34:18)。
天房(Kaaba)——塔巴塔拜伊的解释
塔巴塔拜伊指出,建造天房者为阿布拉罕·哈利勒(愿主赐他平安),其儿子易卜拉欣和也门族人祖尔哈姆族在其周围定居。天房为正方形,四面朝向东西南北,结构精固,能抵御强风袭击。
常住天房(Bait Al‑Ma'mur)
位于天房对面天界中的“常住天房”,又称“居住之房”或“繁居之宫”,意为“有人居住的房屋”。“house”意指“住处”,“inhabited”为“有人住”,象征天界中持续有人坐镇的房舍。
阿赫卡夫(Al‑Ahqaf)
阿赫卡夫形容崎岖的沙丘沙漠,是‘Aad族的故土。“ahqaf”一词源于表示隆起或曲线的词根,用于描述弯曲的沙丘、骆驼背部以及新月的弧形。作为复数,“ahqaf”专指沙漠中的砂丘集合,而非其他地形;部分早期注释者也将其用于山地。
耶路撒冷(Jerusalem)
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中心城市,也是伊斯兰教第二圣城,第一朝向朝拜的方向就设于此。它位于巴勒斯坦腹地,位于死海以西约24公里,地中海以东约56公里,处于地中海平原与约旦河谷的分水岭上。
古兰经中的耶路撒冷(Jerusalem in the Quran)
土地对每个民族意义深远,是文化身份的一部分。耶路撒冷在古兰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宗教意义,是伊斯兰文化认同的核心之一。
古兰经眼中的耶路撒冷(Jerusalem in the Eyes of the Quran)
伊斯兰民族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冲突,其核心在于信仰、历史与宗教根源。耶路撒冷自伊斯兰早期便具有特殊圣性,相关古兰经章节明确表述其尊崇地位。
天房:地之心(The Kaaba, the Heart of the Earth)
“真主使天房成为人类朝向的圣地……”(麦义达章 97)。这节经文强调了天房在人类信仰生活中的核心地位。
古兰经中天房的称呼(Names of the Kaaba in the Quran)
天房之名源自其高耸之体与方形结构。阿拉伯语中原泛指“四方”,后来专指真主之屋。每当提到“Kaaba”,即表明神圣的立方形建筑。
古兰经中的天房建造历程(The Kaaba and the History of its Construction in the Quran)
古兰经中的多处章节(如《牛章》127、《艾玛兰》96、《易卜拉欣》37、《朝觐》26)都提到天房的历史。部分注释者认为阿布拉罕(愿主赐他平安)为其创始人,亦有一些看法认为他的作用为重建和修复。